以下经文皆采用《2010和合本修订版》。
第95句:耶京骚动,抵挡保罗
1. 背景:保罗前往耶路撒冷,将外邦教会捐献的款项交耶路撒冷教会的贫困信徒。教会领袖──主耶稣的弟弟雅各和众长老和他会面,为保罗在外邦传道所结出的果子感谢神,也担心保罗此行会在教会中引发纷争。当时正值五旬节临近,这一节期通常犹太人的民族主义情感和反外邦情绪会特别高涨。许多犹太人听信关于保罗的负面传言(如有人说他教导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律法,教导他们不再为孩子行割礼等)。教会领袖忧虑那些仍然严守律法的犹太基督徒可能会因此敌视保罗。为化解潜在冲突,雅各向保罗提出一个计划,以表明他并未背弃律法。当时有四位弟兄许了拿细耳人的愿,要禁酒、不剃头发,最后七天在圣殿中守洁净礼,而且还愿时须献上祭物。这四位弟兄当时正准备进入圣殿,但可能缺乏完成仪式所需的费用。雅各建议保罗代他们支付献祭的费用,并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礼,以此向众人证明他仍尊重摩西律法。保罗接受了建议,表明自己始终尊重犹太人的律法。
2. 保罗答应行洁净之礼的原因:保罗答应跟那四位弟兄一同行洁净礼并不代表他同意“守律法才能得救”;徒21:25也重申了耶路撒冷会议就外邦人不用守律法的决定。保罗这样做,是奉行了他在林前9章所说“向什么人作什么人”的原则。
3. 骚动经过:保罗行了洁净礼,耶路撒冷的犹太基督徒无话再说。但是,来自亚细亚一带的犹太人一直监视跟踪保罗。他们看见保罗和外邦信徒特罗非摩在耶路撒冷城走过,就以为保罗竟然胆敢带外邦人进圣殿,接着就煽动群众下手拿保罗。他们正想杀他,有人报信给营里的千夫长,说耶路撒冷全城都乱了。千夫长立刻带着士兵和几个百夫长,跑到他们那里。他们见了,就停下来不打保罗。千夫长用铁链困锁保罗。当时情况混乱,群众乱嚷,千夫长无法问明实况,于是把保罗带进安东尼营楼。徒21:35-36:“保罗一走上台阶,群众挤得凶猛,士兵只得将保罗抬起来。一群人跟在后面,喊着:‘除掉他!’”这情况让我们想起耶稣受审。千夫长起初误以为保罗是领导犹太人作乱的一个从埃及来的犹太人。但当保罗以希腊语请求准他讲话,千夫长就知道他不是,且批准他讲话的请求。于是保罗就有机会再公开讲话,为主作见证。
4. 保罗在犹太群众和权贵前为主作见证
4.1. 向聚集在圣殿四周的群众见证主:千夫长准许保罗在安东尼营公开讲话。于是,保罗就用这机会,向群众述说自己本来受教于迦玛列门下,是严谨的法利赛人,后来却在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见复活主,领受向外邦人传道的命令。犹太人听到他要到“不洁的”外邦人那里传道,开始躁动。千夫长不懂亚兰语,于是想用皮鞭拷打保罗,想知道群众向他喧嚷的缘故。当保罗说自己一出生就是罗马公民,千夫长就不敢鞭打他了。
4.2. 在权贵面前为主作见证:后来保罗被带到公议会前受审,申辩自己无亏于良心,引起大祭司亚拿尼亚不满,命人打他。保罗斥责其违法后,得知对方是大祭司,便道歉。他指出自己因相信死人复活受审,引发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因信念不同而激烈争论。千夫长见局势失控,急令士兵将保罗救出,带回营楼。
5. 危难中主为保罗壮胆:徒23:11:“当夜,主站在保罗旁边,说:‘放心吧!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,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。’”保罗一生多次见异象,特别每逢紧急关头,更会看到异象。之前在哥林多(徒18:9:“不要怕,只管讲,……有我与你同在,……”)现在在耶路撒冷,还有一次是在往罗马的船上(徒27:24)。异象中复活主以他的话坚立保罗,鼓励他前行。
第96句:被捆绑往罗马,主安其心
1. 保罗定意去罗马:保罗早在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中表达过希望前往罗马(罗1:10,15:23-24)。如今,他确实要去了,却是带着锁链上路。
2. 面对死亡威胁:在耶路撒冷,四十个犹太人密谋杀害保罗,发下毒誓“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”(徒23:12)。计划被保罗外甥发现,千夫长得知详情后,为避免保罗在途中遇害,决定将案件交给罗马巡抚腓力斯处理(徒23:12-24)。为安全起见,千夫长安排军队护送保罗,连夜将保罗护送至安提帕底,由骑兵再护送到该撒利亚(徒23:23-31)。千夫长还写信向巡抚说明情况。腓力斯得知保罗是基利家的公民,便命人将他看守在大希律所建的衙门里,等候审讯(徒23:35)。
3. 被关两年:五天后,大祭司亚拿尼亚带领几位长老和一位辩士前来控告保罗。保罗据实申辩,指出自己没有犯下他们的指控,他来耶路撒冷是为送捐项、献祭,并因相信死人复活而被控告。后来他更有机会向腓力斯讲论信耶稣的事,见证主。腓力斯虽未发现定罪理由,但为讨好犹太人,又希望保罗行贿,便将案件拖延下来,结果保罗被关押了两年(徒24:26-27)。
4. 向凯撒上诉:两年后非斯都接替腓力斯。非斯都也要审保罗,却想将他解回耶路撒冷。保罗知道犹太人仍图谋杀他,于是行使罗马公民权利,向凯撒上诉(徒25:11)。这是罗马人的“终审上诉权”,相当于帝国最高法院。非斯都因案件棘手且不讨好,便顺势定案,将保罗解往罗马,自己也得以摆脱责任。在送往罗马上诉之前,因被大希律的后裔亚基帕王提审,他还有机会向权贵亚基帕王见证耶稣基督所成就的事。
5. 得时与否务必传道:保罗过去是旅行布道家,在会堂、讲堂和家庭中传道。现在,神将他安置在另一个场景,要他面对军兵、地方长官和政治领袖。尽管环境艰难,保罗始终坚定不移,把握每一机会见证神。这一切其实早在保罗蒙召时,主已预言:“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,要在外邦人、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”(徒9:15)。神知道保罗会被捕、被囚,但他使用这些事件,让保罗在更高层面上见证主名。
6. 思考: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因持守信仰,被误解、排挤,是否能像保罗一样坚守信念,把握机会为主作见证?你认为保罗的生命为什么可以达到这种境界?
第97句:大风吹,遇险海上
徒27:20-23、25:“……大浪催逼,我们获救的指望都放弃了。众人已有好几天没有吃东西,保罗就出来站在他们中间,说:‘诸位,你们本该听我的话不离开克里特岛,就不致遭到这样的损失和破坏。现在我劝你们放心,除了损失这条船,你们中间没有一人会丧失性命。因为昨夜,我所属所事奉的神的使者站在我旁边,说:“保罗,不要害怕,你必定站在凯撒面前;并且神已把安全赐给与你同船的人了。”所以,诸位可以放心,我信神怎样对我说,事情也要怎样成就;”
1. 保罗在天灾中的见证:这趟行程有大风,可能遇险海上,保罗已预先劝告百夫长不要勉强继续行程,只是百夫长没把警告放在心上,继续航行(徒27:9-11)。结果遇上猛烈风暴,船身受到极大冲击。过了多日,他们“得救的指望就都绝了”。但神告诉保罗,没有人会因这场风暴丧命。这次他们听从保罗的话,放心吃东西(徒27:36)。船最终搁浅,百夫长因为要救保罗,不准兵丁杀囚犯(徒27:42-43)。最后,所有人都安全到达马耳他岛(徒28:1),保罗还在岛上经历神迹,虽然被毒蛇缠手,却安然无恙,神还使用保罗,医治了很多病人。在这里我们看到,神大大使用保罗,在任何环境都可以见证神的荣耀。之后,在军兵押送,也可以说是护送下,保罗坐船前往罗马。
2. 一位传道人的见证:教会传统文献记载,16 世纪英国有一位传道人,名叫吉平(Bernard Gilpin)。当时英国玛丽女王迫害基督徒,吉平因传福音要被送到伦敦处死。一路上,吉平一直说:“一切都是最美好的。”押送他的守卫就耻笑他。途中,吉平堕马受伤,行程因而耽延了数天。吉平对守卫说:“我深信,即使这次意外也必然是祝福。”最后,当他们快要到达伦敦的时候比预定时间迟了,各处教堂都响起钟声,于是问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。人们说:“女王死了,而基督徒不用被处死了。”吉平望着那些守卫说:“你们看,一切真的是最美好的。”神掌管着一切,使用他这次的受伤和延误来拯救他。
分享题
你遇到困难,信心动摇时,神曾用哪句经文坚立鼓励你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