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周金句:

“但你们若归向我,谨守遵行我的诫命,你们被赶散的人虽在天涯,我也必从那里将他们招聚回来,带到我所选择立为我名的居所。”(尼希米记1:9)

背景:

1.    尼希米记是记载波斯帝国时期(约主前445年),犹太人第三次归回耶路撒冷的历史。

2.    公元前586年,南国犹大被巴比伦灭亡,圣殿被毁,许多以色列民被掳到外邦。之后,波斯帝国取代巴比伦,波斯王亚达薛西一世执政之时,他的政策是尊重各地宗教与文化,允许被掳的族群归回故土。

3.    尼希米的故事就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,那时距离第一批百姓回归故土已近百年。当时的尼希米在波斯宫廷中担任酒政官职,这是波斯王的亲信,负责尝酒以保国王的安全,可以说是地位尊贵、生活无虞。
而圣经记载他虽出生在巴比伦,却自称“哈迦利亚的儿子尼希米”,这表明他并未因世俗的高位,而忘记自己的属神百姓的身分和民族根源。
所以,当他见到从犹大来的弟兄,便急切地询问“那些被掳归回剩下的人”和耶路撒冷的光景。他得到的答案令人心碎:犹大省余民“遭大难,受凌辱”,圣城耶路撒冷的城墙依旧是“拆毁”的状态,城门被火焚烧。这意味着神的子民在政治上受压迫,在安全上毫无保障,暴露在仇敌的侵扰之下,神的圣名也因圣城的荒凉而受辱。
听到这些消息后,尼希米“就坐下哭泣,悲哀几日,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祷。”(1:4),尼希米没有选择明哲保身,而是为家乡和同胞痛哭、禁食、祷告,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属灵责任感。

4.    祷告带来行动,在上帝的工作和带领之下,尼希米放弃异邦的高官厚禄,返回耶路撒冷领导重建工程。

思考:尼希米听见故乡和同胞的困境,就哭泣、禁食祷告,这给我们在代祷上有什么提醒?

经文解释:

1.    上面我们提到,尼希米听到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消息后,极其伤痛:“我听见这话,就坐下哭泣,悲哀几日,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祷,”(尼希米记1:4)。而尼希米记1:5-11就记载了尼希米在神面前的祷告,这祷告是一个贴合神心意的祷告。

2.    尼希米的祷告奠基于对神正确的认识。他称呼神为“耶和华─天上的神,大而可畏的神”,承认神的超越与主权;紧接着尼希米强调神是“向爱你、守你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”的神(尼希米记1:5)。
他从神的属性出发,确立了祷告的稳固根基:神是伟大、信实且慈爱的。

3.    尼希米的祷告充满了谦卑的认罪与认同。尼希米没有指责祖先或同胞,而是用“我们”来承认罪孽:“愿你睁眼看,侧耳听,你仆人……的祈祷,承认我们以色列人向你所犯的罪;我与我父家都有罪了。”(尼希米记1:6)他将自己完全融入百姓之中,代表他们在神面前悔改,这正是以斯拉也曾有的态度(以斯拉记9:6-15)。

4.    尼希米的祷告熟练地抓住神的应许。他引用申命记的话,提醒神也提醒自己:“但你们若归向我,谨守遵行我的诫命,……被赶散的人虽在天涯,我也必从那里将他们招聚回来,带到我所选择立为我名的居所。”(尼希米记1:8-9;参申命记30:4)
“被赶散……在天涯”是指被赶到天的尽头,就是最遥远的地方。
“我所选择立为我名的居所”指耶路撒冷(参列王纪上11:13)。
尼希米不是“提醒”健忘的神,而是表明他的祈求,是基于神自己的话语和信实的应许。他的祷告是“将神的话祷告回给神”,这是最有信心的祷告。

5.    尼希米的祷告导向具体的行动目标。他求神“使你仆人现今亨通,在王面前蒙恩”(尼希米记1:11)。他知道神的作为需要透过环境来成就,而当时的关键是要扭转亚达薛西王先前禁止建城的命令(以斯拉记4:21)。这个具体的请求,显示他的祷告有方向和目标,是信心和行动的桥梁。

思考:重温尼希米的祷告,列出尼希米的祷告为什么是合神心意的祷告?

6.    经过在神面前哭泣、禁食祷告之后,事情有什么发展?
尼希米的祷告没有停留在内室,而是在四个月后(从基斯流月到尼散月),迎来了神的回应与考验。
当时,尼希米在亚达薛西王面前侍酒,因心中忧愁而面带愁容。在王严肃的追问下,他“就甚惧怕”(尼希米记2:2)。在极度的压力下,他的第一个反应是“默祷天上的神”(尼希米记2:4下)。这个瞬间的、默默无声的祷告,是他之前那长时间禁食祷告的延续与浓缩。它表明尼希米活在一个持续倚靠神的状态中,即使在最紧张的时刻,他的第一个求助对象仍是神。
随后,尼希米谨慎而有智慧地向王陈明情况。他没有直接提及敏感的“耶路撒冷”,而是以“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”来表述(尼希米记2:3、5),这不仅触动了波斯人尊重祖先的情感,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政治联想。当王问他“你要求什么?”时,尼希米已经预备好了清晰、具体的方案:
a.    求王差遣他回犹大重建那城。
b.    求王赐诏书,通知河西省长准他经过。
c.    求王赐诏书,供应重建所需的木材。
这些具体的请求,正是他之前祷告所求的“使我在王面前蒙恩”。神应允了尼希米的祷告,不仅让他一切所求都蒙允准,更派军兵护送。

7.    这戏剧性的发展,印证了“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,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。”(箴言21:1)。尼希米的经历告诉我们,真正的祷告必然预备我们的心,去抓住神所赐的机会,并带着从神而来的策略与勇气,踏入信心的战场。

思考:神怎样成就尼希米的祷告?神曾经如何应许你的祷告?请为此向神献上感恩赞美!

总结:

1.    尼希米是一位“与神同心的仆人”,他关心神的家、百姓:
a.    虽然身在外邦,有地位、财富,但却不忘神国的事──在波斯王宫中作酒政(尼希米记1:1、11下)
b.    他将负担化为行动,一有机会就查问神子民和神国的光景──问犹太人和耶城的光景(尼希米记1:2)
c.    他与同胞共情,以神的家为念──听到家乡和同胞的惨况,他就坐下哭泣,悲哀数日,禁食祷告(尼希米记1:4)

2.    而尼希米与神的同心也在他的祷告中显明出来:
a.    即时性与迫切性:尼希米听见耶路撒冷荒凉的消息后,立即“坐下哭泣,悲哀几日,禁食祈祷”(尼希米记1:4);面对敌人嘲笑时,他也立刻求神坚固(尼希米记4:4-5)。
b.    认罪与代求:尼希米为自己和百姓的罪祷告,用“我们”代表全体认罪,承认违背神的律法(尼希米记1:6-7)。
c.    抓住神的应许:尼希米引用申命记的应许,求神记念祂的慈爱与信实(尼希米记1:8-9;参申命记30:4)。
d.    结合行动的祷告:尼希米的祷告不是被动等待,而是与实际行动并行,例如之后,他回归故土巡查城墙后就动员百姓(尼希米记2:17-18)。
e.    求神记念:尼希米多次求神记念他的忠心与敌人的恶行(尼希米记5:19,13:14、31),将最终的审判交托给神。

3.    尼希米的故事表明,神在历史中掌权,祂使用愿意回应祂呼召的人,成就祂的旨意。所以,今日信徒也当效法尼希米,在时代的挑战中活出信靠神、爱人如己的生命。

思考:尼希米与神同心表现在哪些方面?而我们又是如何与神同心?是否有实际的行动?